Quantcast
Channel: 生活雜誌 — 最新文章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96

育兒須知 7重點‧降低嬰兒猝死癥發生

$
0
0
育兒須知  7重點‧降低嬰兒猝死癥發生

一歲內的嬰兒發展未成熟,很脆弱;相關主要照顧者只要稍有疏失,都可能會讓嬰兒陷入危機中。對於許多父母聞之色變的「嬰兒猝死」,其造成原因似乎尚未明朗。不過,如果能掌握細節和正確的照護方法,相信有助於減少並預防令人心碎的狀況發生。

文/郭盈秀 採訪諮詢/萬芳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黃亮迪 照片提供/班尼頓廣告風格寫真 

醫學的定義上,一歲以下嬰兒突然死亡,經過完整解剖、詳細調查後,仍然沒辦法找到明顯致死的原因,就被稱為「嬰兒猝死癥」。隨著後來的研究,才慢慢歸納出幾個可能的因素,如趴睡、嗆奶等,但真正主因仍然不明。

萬芳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黃亮迪補充,通常嬰兒猝死癥很少發生在小於一個月的新生兒身上;倘若有致命的狀況,大多都有原因,例如新生兒仍在嬰兒室卻出問題而缺氧,膚色轉黑,緊急搶救也救不回來,就算勉強維持住生命,也只會成為植物人。 

國外研究:睡姿影響大

提到導致嬰兒猝死的原因,「趴睡」是最常被討論的一種。黃亮迪醫師表示,外國寶寶大多有趴睡習慣,因此從歐洲到美國,都曾做過相關研究,想瞭解嬰兒趴睡的姿勢,是否會促使嬰兒猝死的機率提高;加上後來也發覺東方的嬰兒較不採取趴睡姿,且猝死機率較低;兩相比較,而歸納出「趴睡與猝死相關」的可能性。 

神經反應慢‧影響呼吸道

然而,為什麼趴睡與嬰兒猝死的關係密切?黃亮迪醫師表示,嬰兒的神經反應並不靈敏,身體移動慢半拍;如果睡姿正好壓迫到呼吸道,寶寶可能因為呼吸不順,而在睡夢中突然驚醒,卻又沒辦法即時反應過來,因而可能發生睡夢中窒息、甚至心跳停止的狀況!這也是建議寶寶不要趴睡的主因。他說明,趴睡的姿勢中,寶寶的頭朝向床墊方向,正好會堵住鼻孔和嘴巴,阻礙空氣的暢通。 

嬰兒猝死的研究歷程

最早從荷蘭1980年的研究開始,發現趴睡是造成嬰兒猝死的危險因素之一;之後的1980~1990年間,歐洲、紐、澳、美國等其他國家,也陸續進行相關調查,都幾乎有相同的結論,而從1991年開始宣導嬰兒不要趴睡。

1992年,美國兒科醫學會開始建議和規定嬰兒不要趴睡;1994年,發起「Back to Sleep」,讓嬰兒採取仰睡。由於全世界兒科相關研究多以美國兒科醫學會為參考依據,陸續幾年推行下來,嬰兒猝死的比例明顯下降許多。 

易引發猝死的高危險群

除了趴睡外,黃亮迪醫師補充表示,有些生理狀態特殊的嬰兒,可能也在猝死的高危險群之中;因此,從出生開始,到平日照護,父母更需要特別留意。

早產兒‧先天疾病機會高

由於外力、基因、孕媽咪本身(如肥胖血糖異常、高血壓、感染等)或胎兒發育成長問題,都可能導致早產兒的出生。黃亮迪醫師說明,比起一般嬰兒,先天性的染色體疾病者較容易早產。如唐氏癥,寶寶的肌肉天生就比較癱軟;另外,有代謝性疾病者,新陳代謝能力不佳,容易營養吸收不良,自然會影響成長,導致身體虛弱;先天性心臟病的寶寶,由於血液循環較差,較容易因為缺血或血管阻塞,導致缺氧(甚至致命)的狀況。

神經虛弱‧肌肉張力差

普遍而言,寶寶睡覺時,手腳會彎起,身體有點前曲,只要去觸碰他,有時候會蜷縮起來。然而,黃亮迪醫師表示,有些寶寶可能因先天神經發育較慢,因而沒辦法對觸碰快速產生反應;或肌肉張力差,睡姿呈現攤軟的狀態,或是抱起來卻沒有感覺到寶寶自行支撐的力量。有的是暫時性,之後會改善;但在這段寶寶約一個月到三個月大的照護期間,父母一點都不可馬虎。 

緊急狀況的處理

曾有新聞報導,一名不到一歲的嬰兒本來在睡覺,突然嘴唇發紫、沒有心跳呼吸,保母慌到大聲痛哭,害怕他因此而猝死;所幸剛好路過的消防員聽到,緊急對寶寶進行CPR(心肺復甦術),而後送醫,終於救回一命。

黃亮迪醫師提醒,父母應隨時保持警覺,注意寶寶的狀況;尤其一旦察覺到寶寶沒有反應時,要掌握一分鐘的黃金時刻,立即應變處理,如給予一些身體刺激、叫醒他、暢通呼吸道等等。

育兒須知  7重點‧降低嬰兒猝死癥發生
育兒須知  7重點‧降低嬰兒猝死癥發生
育兒須知  7重點‧降低嬰兒猝死癥發生

 

※原文刊載於2013年9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9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