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生活雜誌 — 最新文章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96

王扶林憶三國

$
0
0

提起導演王扶林,大多數觀眾都會想起87版的《紅樓夢》,卻容易忽略他的另一部作品《三國演義》。庇蔭于《紅樓夢》的光環之下,又有高希希等後來者復拍的恢弘浩大的《新三國》,1994年拍攝的這部《三國演義》雖然經典依舊,卻顯得不那麼打眼。

王扶林不如電視裏常見的老藝術家那樣和藹可親,一徑地微笑,語速很慢;也沒有因為拍過一兩部家喻戶曉的作品,而擺出一副“我我我,曲項向天歌”的驕矜姿態,走到哪都如中風般對牢眾人翻白眼,餘光還在掃射別人是否在默默為其鼓掌。

《三國》裏,王扶林最喜歡諸葛亮,因為他崇拜智慧。因勢利導,我們不難看出王扶林是一個真正的知識份子,不卑不亢,對上對下,一以貫之。

他回答問題,不溫不火,有節有理。區別于有些導演講到興頭上,眉飛色舞,聲音陡然爬高8個度;他吐字謹慎,仿佛把果核細緻地吐進盤子裏。他的聲音,從始至終,正中平和。

王扶林憶三國
王扶林憶三國

採訪結束,我說謝謝,他說:“別急,我們把今天談話的重點梳理一下,首先……然后……接著……”就像我中學裏的地理老師在黑板前轉動地球儀的情形。 “你發稿之前,能否把稿子給我看一遍?”——他無疑又是強勢,有著導演天然的掌控力——不然拍《三國》,又如何能保證5個攝制組各自為政,又能同心協力?

劉備請諸葛亮出山,三顧茅廬;任大惠請王扶林拍《三國》,只消三句:“我代表製作中心兩位主任張天民和阮若琳來找你。”

“《三國演義》正式籌拍,作為總製片人代表領導小組聘請你來擔任總導演。”

“你可以考慮一下,給你三分鐘。”

彼時的王扶林因為《紅樓夢》而聲名鵲起,然而《紅樓夢》和《三國演義》卻不能同日而語。前者籌拍時,人人望而生畏,爭相走避;后者剛放出風來,主動請纓者便絡繹不絕。王扶林本是沖淡之人,人爭之,他避之。現在領導主動上門——“縱有天大的困難,我王扶林識抬舉!”受寵若驚之餘,又深感知遇之榮。哪管是三顧,還是三句,能拍《三國演義》,都是三生有幸。

王扶林憶三國
王扶林憶三國

王扶林是慢工出細活的人,他深信磨刀不誤砍柴工。開拍前,他曾花了10個月仔細研讀《三國演義》和相關史書。光是導演闡述就寫了長甩甩的2大本。大到三國的地理位置,商業情況,甚至打仗時如何佈陣、排陣、破陣;小到劇中器皿的樣式,貨幣的長相,乃至具體兵器的使用方法,王扶林可謂巨細無靡,用心良苦。畢竟,他從紅樓來,大觀園中丟塊手帕開朵海棠,戲就跟漣漪似的一層層來了,拍《三國》,他亦是從細微處入手——諸葛亮的帽子不能壓住額頭,這樣顯不出他的智慧;張飛的頭盔則反之,否則只剩下光溜溜一張臉,顯不出人物的草莽與唐突。

他曾為“曹耳”和“曹操耳”的一字之差,反復推敲,夜不能寐。后者顯然更為大眾,尤其是被沒讀過原著的年輕人所接受——要知道,拍攝四大名著的初衷,正是為了告訴那些在“十年浩劫”之後,只讀過《紅與黑》,卻說不齊四大名著的大學生:我們中國的古典文學絲毫不遜!簡•奧斯汀不也是靠著BBC的劇集才獲得更大的知名度嗎?王扶林從接手《紅樓夢》到《三國演義》,始終不忘這一使命。主題曲他另辟蹊徑找來寫流行音樂的王建和谷建芬,有人看不下去,說這么厚重的題材,怎么能找輕薄的音樂人呢?但王扶林邏輯清醒,他認為主題曲一定要吸引年輕人,況且王建和谷建芬都是科班出身,曉得輕重厲害。王扶林是這樣的,看起來溫文爾雅,但堅持起來,誰也別想撼動。他當年力排眾議啟用“奶油小生”唐國強飾演諸葛亮,又有人像先知一樣預言詛咒,廣電部收到上百封“小字報”抵制唐國強,詆毀王扶林,還好當時的王楓副部長兼聽則明,王扶林就仔細講他用人的理由,從掛須可以解構“奶油”到“人保戲”的戰略方針。王楓副部長聽完,就把放在王扶林肩膀上的手用力向下壓了一下,無言的信任讓王扶林感受到藝術民主的重要性。

王扶林憶三國
王扶林憶三國

所以在分配5個攝制組的工作時,王扶林要確保100%的民主:對主要角色的演員選定到主要場景、造型、服裝等選擇上,5個分導演蔡曉晴、張紹林、孫光明、張中一、沈好放必須達成一致;但是產生歧見時,最終由王扶林定奪取捨。《三國演義》的編劇之一的葉式生曾說:“王扶林總導演是一位具有高文化品味的導演,他從不做經院式的空虛論辨,既有見地又能搏采眾家之長,既有對藝術的執著認真,又能明快果斷地出主意。”

我問,“拍完《紅樓夢》,再拍《三國演義》,有哪些經驗可以借鑒?”

王扶林答,“宏觀佈局和控制力。”我卻以為王扶林的成功不止于此。他有原則,但不迂腐,信奉聽命哲學,但不惟命是從。回到前面說的“曹耳”和“曹操耳”,饒是要考慮受眾的理解,但他仍然選擇偏怪的“曹耳”,不僅是尊重原著,更是為了表現一代梟雄曹操的狂妄與自大。一個字的推敲與糾結,恰好佐證了一句真理:流水不腐。多少人刻舟求劍,缺乏創新,卻與經典背道而馳。

然而,我又能理解王扶林所說的宏觀佈局和控制力。劇組的足跡更是幾乎遍及原著發生的每個角落,此外,還建立了兩座巨大的影視基地,群眾演員計40萬人次,投資1.7億,歷時整整五年!不懂得宏觀佈局,又如何能運斤如風?劇中有三場宏偉壯觀的著名戰役——“官渡之戰”“赤壁大戰”和“彝陵之戰”。以 “官渡之戰”為例,便動用了一個師的兵力。一萬多人,從上面俯瞰,密密麻麻的黑腦殼。劇組人員光是研究拍攝方案、畫地形圖、位置圖就用了半個月;拍攝當天,運送部隊官兵的汽車400多輛,道具則運了三天三夜,服裝發放了四個多小時;部隊官兵僅喝水一項,就動用了四噸的灑水車六輛,不到一小時水便喝光了。然而這一系列的浩繁工程都只不過是為了拍攝一天的五個大場面鏡頭而已。為了觀眾驚鴻一瞥,甚至一掃而過的一個細節,有人熬了多少時間,做了多少實驗,經歷了多艱難的創造?這些細節值得與人分享嗎?如何說出口又不像在訴苦?做這些事的人最不屑的,就是訴苦。但少了這些分享,這個世界就像一個熱鬧的派對,到處禮花綻放,但卻少了讓人震撼的靜場。

(來源:《電視指南》2012年12月)更多精彩請點擊:http://cn.mag.cnyes.com/Magazine/dszn/Series/20121218/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9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