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人力資本高峰會專家建言
臺日韓大鬥陣,南韓企業招募門檻多在多益成績700 分以上,台灣企業則平均為550分而日本的國際化人才重視程度則超出台灣將進30%。整整超出台灣150 分。對此現況,10 月5 日在臺舉行的全球化人力資本高峰會的專題講座也進行了一番討論,在主持人ETS 台灣區代表總經理王星威的提問下,外貿協會培訓中心主任陳谷海、實踐大學應用外語系講座教授陳超明,以及中華人力資源管理協會國際事務委員會主委廖哲鉅皆提出了他們的看法。
企業應負起培訓國際人才之責
實踐大學講座教授陳超明指出,「台灣的英語教育一直以來都是以教育20% 菁英的方式去教育其他80% 的非菁英學生,這種作法是錯誤的。」他以培養奧運選手做比喻,說明把大家的體育課都當奧運選手訓練課,並不是合適的做法,因此,他認為台灣英語教育的標準應該更多元。同時,台灣的英語教育應該更有生活與職場目標性,而不是以語言學家的標準培養學生的英文能力。
陳超明進一步提醒,台灣企業如果想要擁有大量合適的國際化人才,企業應負起對社會的責任,進入校園和學校合作,由企業提出明確的訓練目標標準,委由學校進行訓練。
此外,他建議台灣企業可以利用職前訓練及在職訓練的方式增進員工英語能力。職前訓練可以用目前在台灣漸漸為人所知的密集英語課程,針對企業可能遇到的情形進行情境類比,讓企業員工先訓練三到四周再就職。
至於在職訓練, 陳超明認為企業開的英語課程由於沒有和工作內容密切結合, 常常讓員工學非所用,他提議使用近來在歐洲流行的「教練制度」(Coaching)。
作法是企業針對某件case 請一位外籍人士進駐公司,由他在小組成員於case 中所遇到的英語問題進行討論指導,比如以英語完成簡報、以英語和國外人士溝通、以英語寄發email 等,最後下班前20 分鐘再集合組員,就當天遇到的情況做一次彙整。陳超明表示,此種半套式的英語教學法也可以活化公司英語氣氛,打造企業英語環境。
貿協魔鬼營 打造企業所需英語力
外貿協會人才培訓中心主任陳谷海相當認同陳超明教授的說法,他表示,在職前訓練的密集英語課程方面,外貿協會已有25 年的經驗,且訓練出來的學員評價都不錯。「有一位一年期的學生,進來時多益成績是550 分,一年後再測驗,多益成績已經是950 分;而英語組的平均分數則高達901 分。」
他並解釋貿協英語班的訓練方式:「一年期的學生,一年必須念950 小時的英語,從早到晚只能講英語,如果講中文就扣點,點數扣完則退訓,並沒收10 萬元保證金。
我們對學員英語能力的要求是要能夠應用英文,比如要能談判、要能進行簡報,要能聽懂各國口音,這些應用能力都比基本的聽說讀寫能力重要。」
陳谷海表示,台灣企業不是沒有辦法超越南韓,只是一直以來沒用對方法。他相信貿協模式訓練出來的學生,絕對有超越三星的實力。
國際化關鍵:是否有決心?
中華人力資源管理協會國際事務委員會主委廖哲鉅表示:「其實台灣企業一直都有做培訓,但是往往投資了都沒有看到成效。」相對之下,南韓企業在國際化上則有破釜沉舟的決心,讓員工不得不正式自身的英語能力。
廖哲鉅以自己曾經待在南韓企業的經驗指出,南韓的作法是,老闆一旦決定要做國際化服務,那麼該企業的政策、方法、email 收發等都會全面英語化,也就是把英語做為企業的官方語言。「像LG 在2004 年就開始了,Samsung 則是在2008 年把英語定為官方語。」以Samsung 為例,即使是台灣分公司,台灣人主管寫信給台灣人部屬,使用的語言也得是英語,其企業官方語言英語化的執行程度可見一斑。
「目前的國際產業環境,尤其是企業內員工有外籍人士時,只有業務同仁的英語流利是不夠的。」廖哲鉅表示,上行下效,企業對英語的態度如果確定了,就決定了整體員工對英語的態度,員工面對英語培訓再也不能夠馬虎應對,如此培訓也將看得到成效。
因此台灣企業如果有心朝國際發展,他建議在員工語言管理上愈早定調愈好,只要度過初期不易招募到人才的陣痛期,未來進行國際化服務時將會愈走愈順。
「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他引用《易經》的話表示,台灣企業應把員工英語能力的標準訂在750 的高標,而不是550 分的低標,否則,招募到的人才水準只會更低下。
而針對廖哲鉅所定出的高標準,陳超明則讚同表示:「企業到底要不面對國際化進行投資,這是一個很大的難題,需要很大的決心。多益750 分的標準,只要企業敢要求,大學也會因應配合。」
【資料來源:TOEIC OK News 多益情報誌 http://www.toeicok.com.tw】
(文/ T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