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是從來不給孩子講故事的家長,也會選擇《狼來了》教育孩子要誠實,“不許撒謊”被看作是孩子不可逾越的道德雷池,一旦撒謊就會遭受懲罰,比如被狼吃掉。接下來,最有代表性的訓誡便是:“好孩子都不撒謊”、“這么小就開始撒謊,長大了還了得”。
孩子撒謊真的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嗎?
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大家不妨反思一下:我們能保障自己句句都是實話嗎?如果我們大人不能理直氣壯地說自己從來沒有撒過謊,那就不應該苛責孩子一個謊不撒,事實上,從來不撒謊的孩子也是不存在的。大人表現出來的緊張,並非完全出于道德潔癖,更重要的是一種對孩子未來不可控的焦慮,認為孩子撒謊是變壞的開端。
我們大可不必如此,因為謊言背後隱含著孩子的許多成長秘密,撒謊並不直接對應道德敗壞。順便說一句,《狼來了》在《伊索寓言》的原文裏,結局是羊全被吃了,小孩安好。
關於撒謊的若干真相
無論如何,撒謊都不應該是一種受到鼓勵的行為,只不過在對孩子的行為進行判斷之前,我們有必要更深入地瞭解關於撒謊的一些秘密。
大體說來,孩子的撒謊可以分為有意識和無意識兩大類。
無意識撒謊是孩子特定成長階段的產物
思思媽:
在手口足疫情比較嚴重的時候,我就不再帶思思去小區游樂場玩,不能玩秋千和滑梯的思思實在是很嚮往那種和許多小朋友一起追逐打鬧的生活,有一天,她站在陽臺上對我說:“那些玩秋千的小朋友都生病了,只好回家吃藥去了”……思思的表情十分認真,語氣十分肯定,仿佛真的看見了一樣,顯然,這不是真實情況。
媽媽看法:
完全可以肯定的是,這不是詛咒,也不為達到自己的某種目的,她只不過把一系列的資訊點:人多、得病、吃藥等等按照她的理解連綴起來,用自己能夠操控的語言表達出來,至於是否合乎邏輯,是否是事實,一個2歲7個月的孩子想不了那麼多,這更像是一種語言遊戲。
專家解析:
如果非得糾纏于概念的話,孩子的這類行為都不能算真正意義上的撒謊,因為撒謊一定是說者為了讓聽者相信自己的話,並且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因此有人甚至不主張把孩子這種想像性的撒謊劃入撒謊之列。
有意識撒謊一定是為了某種特定目的
1、逃避懲罰
維維媽:
有天我正在寫篇報告,突然聽到維維大聲哭了起來,很凄厲——通常這種哭聲一定是被嚇著了,我趕緊去看發生了什麼事。沙發上散落著一管502強力膠水,他舉著自己的手很急切地說:“快去洗洗,快去洗洗!”等到我走到他手邊,他一個勁兒地說:“沒摸沒摸!”毫無疑問,他一定是摸了膠水,我趕緊帶他去處理,事后他怯怯地看著我,我一直等他情緒平復下來才淡淡地說了一句:“你可以告訴媽媽發生了什麼,我們好一起去處理。”他點點頭。
媽媽看法:
如果說這是一個摻雜著“害怕受到懲罰”和“希望壞事情沒有發生”等很多因素的撒謊的話,那麼很多時候,當維維偷偷摸了不該摸的東西,或者吃了不讓吃的東西時,總是邊掩飾邊說:“沒有沒有,我只是看看。”有的時候他乾脆說:“我在喝水呢,聽不見媽媽說話。”一方面他完全明白自己做了違背我們約定的事情,我可能因此而不高興;另一方面,他又希望通過自己的表白來掩飾這一切,這就是有目的有動機的謊言。
專家解析:
孩子的成長就是一個逐步社會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會關注自己和他人的關係,也需要通過人際交往來實現自己的一些目的,更重要的是,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大大增強,于是就有可能為了達到某種目的,有意識地撒謊。
2、滿足關注
可可媽:
可可在幼兒園說自己家裡有一屋子芭比娃娃,每個假期,父母都會帶她去迪士尼樂園,引得同學好一陣羨慕,但當問到一些細節的時候,或者讓她帶一個芭比娃娃來給大家看的時候,她總是支支吾吾。這完全不是實情,可可自小跟著奶奶長大,父母也沒有能力給她買一屋子芭比娃娃,更沒有能力每個假期帶她去迪士尼樂園。
媽媽看法:
其實這又是一個為了滿足虛榮心的撒謊,小女孩並無傷害他人之心,這跟所謂的坑蒙拐騙有本質的區別。不能一下子把給孩子貼上“壞孩子”的標籤。
專家解析:
有些人撒謊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某種心理需求,比如受到重視,滿足虛榮心等等。我的一位大學同學曾經向大家宣稱,自己的父親是花旗銀行的董事,事實上,他來自農村,並且家境貧寒,他之所以說出了如此誇張的謊話,完全是想借此彌補心中的自卑,從而獲得大家的重視。類似的心理在孩子中也會有所體現,只不過銀行董事可能換成某種英雄職業。
對於撒謊,我們寬容而不縱容
孩子撒謊並沒有我們曾經預想的那樣可怕,比如皮亞杰就認為,撒謊是孩子自我中心思維方式的一部分,是一種自然而然的行為,有能力撒謊說明孩子已經成長到一定階段了。而名為《說謊:你所不知道的一切》的書走得更遠,作者認為,兒童說謊是他們在學習說真話的過程中必然遇到的一種現象,通過說謊,孩子逐步意識到:原來父母並非無所不能,于是他們慢慢意識到自己必須獨立承擔一些責任,也正是在這個歷程中,孩子發展了自主性,逐步消除對父母的依賴。
即便如此,也這並不意味著我主張任意寬恕孩子的撒謊,任何時候,誠實都是一種值得讚揚的品質,同時,家長的對謊言的態度也一定影響到孩子未來的誠信度。那麼到底什麼樣的謊言是必須引起我們重視的呢?
一般來說,偶然的、孤立的某一個謊言並不意味著孩子變得不誠實,我們不必緊張,而當撒謊成為經常性的行為,或者成為孩子處理問題的主要手段時,那就必須得採取相應的措施,嚴重時甚至需要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
而針對兒童常見的謊言,家長應該首先弄清楚他們撒謊的原因,有針對性地處理。
想像性撒謊可以適當引導
素兒媽:編故事培養想像力
在素兒成長的這個階段裏,我和她一起編了很多故事,最初是她點某個名詞,我就開始編故事,家裡的“門”或者“空調”都成為題材,甚至有一回她要求講一個“圓圓的三角形”,這看起來是一個違背數學常識的命題,但我沒有拒絕,最終講了一個三角形打磨掉棱角變成圓形的故事;再過一個階段,我試著讓她參與故事,從最簡單給人物起個名字開始慢慢讓她自己編一些情節;再往后就直接讓她自己自由編故事,長短隨意,繁簡隨意,能展開想像就好。
專家解析:
當孩子按照自己的想像說出一些並不存在的事情時,我們大可不必當場揭穿,冷處理就好,如果孩子當面描述,我們不妨用“是嗎”之類的話表示回應,只不過最好不要使用諷刺或者懷疑的語氣。
既然這種撒謊來源于想像力的發展,那我們完全因勢利導,通過一些遊戲促進孩子想像力的發展。
有意識的撒謊要區別對待
清清媽:小豆豆媽媽的啟示
我在讀《窗邊的小豆豆》時,常常被小豆豆的媽媽感動,只有這樣一個尊重孩子的媽媽才會四處打聽,最終把孩子送到一個適合她去的學校。在書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小豆豆穿著一條媽媽最喜歡的裙子去鉆鐵絲網籬笆,結果當然是把裙子弄了好幾個大洞,當媽媽問起來的時候,小豆豆竟然說:“我在路上走的時候,別的孩子往我背上扔刀子,所以才成這個樣子。”這是一個多么明顯而誇張的謊話啊,但媽媽並沒有當面揭穿她,而是讓小豆豆帶著她去鉆一遍籬笆,最後由小豆豆自己說出來是怎麼回事。
專家解析:
對於為了逃避責罰的撒謊,可能我們會困惑,既然孩子害怕受到懲罰才撒謊,那我們還敢懲罰嗎?
答案是肯定的,因為一旦孩子發現撒謊可以成為逃避責任的手段,就可能時常使用這一招。只不過,我們有兩點需要注意,一是責罰的程度,二是責罰的重點。
如果說責罰程度過重,孩子可能會甘冒撒謊的危險來逃避懲罰,所以,家長的責罰一定要適度,“你再撒謊就把你舌頭剪下來”之類的恐嚇實在不可取,首先這種因錯誤而傷害肉體的懲罰就沒道理,其次,事實上這種懲罰最終難以實現,于是,家長為懲罰撒謊而當面撒謊了。
責罰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我們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意識到錯誤在哪裡,而對孩子來說,撒謊因過失而起,所以,我們可以先責罰過失,后責罰謊言,否則當責罰重點變成撒謊時,真正的過失就被掩蓋了。
對於為了滿足某種心理需求而出現的撒謊,處理起來更簡單一些,那就找準孩子心理的需求點,根據實際情況予以滿足。以吸引大家注意力為目的的撒謊意味著孩子受到了忽略,家長多關注一下即可;為了獲得尊嚴而進行的撒謊意味著孩子需要更多的尊重。
當然,任何時候,多獎勵孩子的誠信行為都會比責罰更有效。
家長真的一個謊都不能撒嗎?
仔仔媽:別當著孩子的面撒謊
有天仔仔和爸爸正在家裡看電視,敲門聲傳來,爸爸對他說:“誰要找我,你就說我不在家”,仔仔按爸爸說的做了,但他很迷惘,明明爸爸就在家,為什麼說自己不在呢?爸爸給他講了一些道理,諸如來了客人就看不成電視了,或者是來的客人可能會托爸爸幫忙,而這個忙又很麻煩等等,但無論爸爸怎麼解釋,仔仔都不能弄明白為什麼爸爸要撒謊,不是說好孩子都不撒謊的嗎?
孩子很難理解家長的一些應對技巧,他完全可以忽略掉父母找來的若干理由,只留下“大人撒謊”的印象,這無疑是消極的,更可怕的是,他還有可能會因此得出結論,原來撒謊是可以為自己免除一些麻煩的,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錯誤。
專家解析:
類似的例子很多,比如說孩子生病了不願意吃藥,家長就騙他們,這不是藥是糖,騙得孩子張開嘴,灌進去了事;還比如說為了防止孩子多吃零食,家長把零食藏了起來,騙孩子說沒有了等等。真相大白后,損害的都是孩子對家長的信任,對誠信的信仰。
幾乎所有育兒指南都會指出家長以身作則的重要性,因為在一個充滿謊言的家庭裏,孩子可能也會將撒謊當作生活的常態,但事實上,我們不難發現,有的時候很難做到句句都是實話。這裡麵包含了家長的各種生存技巧,比如善意的謊言,自我保護。對於孩子,我認為家長一定要傳導出誠信無價的理念,但不要武斷地灌輸“一個謊不能撒”的理念,比如涉及到孩子自我保護時,面對壞人並不是要句句都講真話的。
有的時候,我們為了讓孩子配合,常常會許下一些諾言,然而正因為這個諾言下得輕率,所以往往也忘得乾淨,一旦孩子發現家長的許諾最後落空,他們可能會覺得受騙,也會覺得撒謊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
為避免這種情況出現,家長首先不要輕易許諾,尤其要避免用物質去誘導孩子做某件事情,其次,不要心存,“孩子小,他早忘了”的僥倖心理,無論孩子是否忘記,大人的這種想法都是不尊重孩子的表現,一旦孩子某次沒忘,他將會受到深深的傷害。
我現在時常提醒自己不要忘記,曾經給暢暢許下一個滑板車的生日禮物,等她3歲生日的時候,我一定買給她。
(來源:《媽媽寶寶》1月)更多詳情請點擊:http://cn.mag.cnyes.com/Magazine/mmbb/Series/2013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