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生活雜誌 — 最新文章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96

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內部世界

$
0
0

——有人問泰勒斯“何事最難為?”他應道:“認識你自己。”(《哲人言行錄》捲一)

我們生活于這個世界上,有兩件事情很重要:一是認識我們自身之外的世界,一是認識我們自己的內部世界。

外部世界——總怕教得不夠多

對於第一點,大多數的父母們都非常關注,我們會買許多早教讀物、各種知識卡片、學習機,我們帶孩子去動物園植物園、去科技館、去博物館,讓他們上學學知識,帶他們去旅遊,教他們做家務……做的都是同樣一件事情——認識世界,獲得關於這個世界的知識經驗。

場景一:有一次,我去朋友家裡做客,看到他們家的家具、家電上面,都貼著大大的紙片,寫著關於這個物件的名稱,冰箱上面貼著“冰箱refrigerator”、空調上面貼著“空調air conditioner、沙發的靠背上貼著“沙發couch”,要知道,他們的孩子那個時候才不滿1歲!這令我非常震驚,我們父母們是多么關注孩子對這個外部世界知識的學習啊!

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內部世界
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內部世界

內部世界——是否也曾忽略過

與此對應的,我在生活中觀察到一些現象,同樣地令我震驚,那就是,我們對於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內部世界,所花的功夫完全無法與之相提並論,可以說,是幾近于無。比如下面這個常見的現象:

場景二:10個多月大的嬰兒在爬行站立的過程中頭碰到桌子,哇地哭了起來,媽媽(或者外婆等等)這樣勸慰:“寶寶不哭,不哭,乖。”或者會佯裝拍打桌子,說:“打它,就是它不好,把我們寶寶碰哭了。”或者說:“好了好了,沒什麼,一會兒就不痛了。”或者轉移嬰兒的注意力:“嗨,寶寶看,哥哥在笑你了哦。”

感受,也需要學習

對於小嬰兒來講,這個世界是完全陌生的,要認識它,需要學習,需要人教。同樣陌生的,還有嬰兒自己的內在狀態,他的身體的感覺、他的內心的感受,無一例外都是巨大的、無以名狀的,有的時候甚至是混亂的。

桌子碰頭所產生的感覺對於嬰兒來講,意義非凡,難以承受,但他並不知道,那一瞬間額頭“嗡——”地一下,之後那個火辣辣的、刺激的、痛苦的感覺是什麼(我這樣描述的時候,已經是用成人的語言,對於小嬰兒來講,並沒有所謂的“火辣辣”和“刺激的痛苦”),他對此一無所知,除非他通過某種途徑獲得這一知識。這個感覺是內在世界的一部分,如果我們父母沒有借此機會一邊輕拍他的背,一邊輕言細語道:“寶寶,哎喲,好痛,好痛,痛,痛。”他就不知道那碰頭后產生的復雜而不舒服的感覺是有名有姓的,那個名字就是——“痛”。

當然,類似于“疼痛”、“難過”、“舒服”這樣的心理感受和軀體感覺來說,我們家長們即使沒有直接地告訴孩子,在小嬰兒長大成人的過程中,還是會藉著各種各樣的機會,去學會它們的名稱,當自己產生這樣的感覺和情緒時,會用這些詞彙去標定這些感知覺。但對於那些復雜的情緒情感呢?情況就不那麼樂觀了。

外部世界的豐富≠內部世界的清晰

事例1:一位海龜博士給我講起一件令他百思不得其解的經歷。他說,他與人在電話中發生了衝突,對方掛了他的電話,放下電話后,他的頭無法下垂,只能抬著脖子,稍微一低頭,就會覺得氣出不來。我問他被人掛電話時心裡的感覺是什麼,他說:“沒什麼感覺。”

他在軀體層面是有感覺的,只是在大腦皮層,無法把這些內在狀況整合成一個有意義的單元,並且給它一個名稱——“憤怒”。據我對他的瞭解,在他的生活中,處處為自己的軀體不適而痛苦,他把在人際關係中所產生的心理層面的不快,統統都轉化成軀體的不適了,當他為軀體的癥狀而痛苦的時候,也就迴避掉了內心的各種痛苦感受,那是他無法去感知和言說的。

 

不過,對於外在世界,他的知識已經相當豐富了。相較于他對外在世界的瞭解,他對於自己內在世界的認識實在是太過于貧乏了。他見到的外在世界雖然是有條有理、清清楚楚的,但內在世界是那樣模糊不清、甚至混亂不堪,他能幸福嗎?

事例2:牛牛2歲的時候,我帶他乘飛機回老家,飛機起飛和降落的時候,他顯得很不舒服,哭了起來。來接我們的阿姨問他:“牛牛,坐飛機什麼感覺呀?”他停頓了幾秒,沒有說話。那時,我感到這個問題對於一個2歲的孩子來講,太復雜了,因為他的詞彙量並不足夠去命名這樣復雜的內在狀態,而認知能力的發展也許尚未到可以整合這些內在狀態的水準。但接著,牛牛回答:“怕”。

聽到這個“怕”字,我是多么欣慰。

在我從事心理諮詢和治療的經歷中,看到我的來訪者們,對於自己的內在世界是那樣陌生,受困于這樣的一種能力上的匱乏,而反復經歷自我挫敗的生活,不由得扼腕嘆息。

How to do it?

尼采說過:“離每個人最遠的,就是他自己。對於我們自己,我們不是‘知者’”——事實並非如此。如果我們做父母的,自己尚不能為自己的內在情緒情感命名,也許我們也不習慣、或者缺乏能力去幫助嬰幼兒為自己的內在世界命名。在這樣的父母養育下長大的孩子,或許多半會“離自己最遠”、“不知道自己”。而如果我們做父母的,意識到“認識自己內部世界”的重要性,那麼幫助孩子認識自己,就只是方法和技術層面的問題了。有以下幾點可供借鑒:

1. 幫助孩子理解自己的內在狀態,並用詞語標明;

2. 對於孩子的狀態感同身受,並且用語言表達出孩子的內在狀態;

3. 情緒、慾望、感覺沒有對錯、好壞,所有的感覺都應該得到理解和尊重;

4. 允許孩子表達自己的內在狀態,尤其不壓抑和迴避負面的感受;

5. 當孩子處於焦慮、憤怒或其他不良狀態時,父母不以責罵、攻擊、批評、冷淡來回應,這樣做只會在孩子本來已經糟糕的內在狀態基礎上再疊加其他的負面內容,父母應保持情緒穩定而溫暖;

6. 父母先解決自己的情緒問題,增加父母對於自己情緒情感、感知覺的認識。

(來源:《媽媽寶寶》1月)更多詳情請點擊:http://cn.mag.cnyes.com/Magazine/mmbb/Series/20130124/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9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