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金融監理合作MOU」簽署已逾3 年,自從ECFA 早收清單確定後,兩岸金融合作猶如鴨子劃水,金融業者無不引頸期盼。但開放行程卻一直未能符合業界期待,特別是開放速度與幅度,遠落後於銀行與保險的證券業。儘管金管會全力溝通,但總是碰到軟釘子。
出乎預料,此次兩岸主管機關在證券監理平臺會議達成多項共識。一些過去台灣證券業者認為不可能馬上開放的業務,此次都獲得正面的回應。「金證會」內容堪稱是重大突破,且預料這些共識都將會成為未來兩岸金融交流政策的重要方向。
首先,大陸方面承諾九項具體共識。其中,最讓台資券商喜出望外的是「合資全照」營運的鬆綁。合資方面,在上海、福建、深圳三試點區,台資持股比例最高可達51%;在其他金融改革先行先試區域,台資持股比例最高為49%,且合資對象不侷限當地證券業。而「全照」代表意義更為重大,意即未來台資券商業務將不再僅限於承銷保薦業務,是可以跨入A 股經紀。以台灣資本市場發展多年的經驗優勢,而經紀業務向來又是台灣券商的強項,只要能尋得適宜的合資對象,台資券商站穩大陸市場將不是難事。
其次,將台灣納入RQFII 試點區域亦具重大義意。雖初期僅釋出1000 億元人民幣,金額遠不如香港的2600 億元。但代表大陸把台灣提升至與香港同樣地位的人民幣改革開放試點重點區域之一,台灣朝向人民幣離岸中心跨進了一大步。且RQFII 通過後,兩岸資金流通管道將更順暢。台灣境內的人民幣存款,將能透過股票、債券、基金等方式進入中國大陸。不但可減少投資的匯兌成本,投資人更可享有多元的投資選擇。
此外,與大陸合資的基金公司、投資諮詢公司(投顧)及期貨公司之持股上限與業務亦研議放寬,加上台灣證券業申請QFII 的門檻放鬆;簡言之,除了「全資全照」尚未開放,台灣證券產業的期盼幾乎都得到了友善的回應。
至於台灣方面雖承諾五項具體共識,但開放內容相對有限,包括放寬陸資券商來台設立代表處門檻、合格境內機構投資人(QDII) 額度也僅放寬至10 億美元、研議大陸符合資格居民直接投資台股,放寬大陸證券期貨機構參股比重以及開放T 股掛牌。除了T 股掛牌對於刺激台灣資本市場及增加台灣資金活水都有正面幫助,其他四項仍受有相當限制,成效恐怕不如預期。
但不論如何,台灣證券業的行情在「金證會」後已大改觀。雖然業者要求的「全資全照」沒有如願,但是陸方展現高度誠意,業務開放幅度一次到位。證券業者等待多時的兩岸直通車終於啟動了。
然而,在高興之餘,也應審慎注意未來發展。尤其目前共識僅是雙方業務主管於記者會口頭宣佈,並未簽署任何白紙黑字的檔案,未具任何法律拘束力。而且大陸「人治」色彩濃厚,如果這些共識都一直停留在「研議」階段,或甚主管出現異動,難保承諾不會生變。因此,金管會與大陸證監會應早日將「金證共識」落實為具有法律拘束力的檔案。
其次,此次證券業務的開放範圍僅限於特定區域,且單區單張。目前光是在大陸設立辦事處的台資券商就有17 家,但陸方目前僅開放上海、福建、深圳三地加上有限的先試先行區,數量恐難滿足所有業者。台灣證券業者要搶進有限名額,勢必要經過激烈的競爭。預料未來發展將會是「利大不利小」,未必全部業者都能受惠。
此外,目前兩岸的制度存在著不小差異,尤其在法規與會計等眾多面向上。然而要從過去銀行產業合作,轉為證券等直接金融合作,此問題將會更被突顯。尤其證券市場強調資訊透明,若兩岸財務、稅務與法規等資訊出現認知上的落差,將會嚴重衝擊後續發展。因此,未來雙邊資訊交流平臺建立發展,也相當值得關注。
不過整體來說,此次「金證會」共識相當值得肯定。不僅打通了兩岸證券產業的任督二脈,同時更提供了兩岸投資的多元管道,有效促進兩岸資本市場合作,值得讚許。但商機與風險並存,台灣證券業者不可過度樂觀,未來仍必須繼續努力。而主管機關亦要積極協助,為台灣證券業開創更有利的發展空間。
(文/ 林建甫、彭思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