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調控陰霾如影隨形,許多從住宅市場抽身的投資人,正把目光更多的向辦公樓市場集中。這樣的微妙轉變,心思細膩的開發商自是了然於胸,從而紛紛搶進商辦用地(當然也有被迫無奈的分)。
●2012辦公樓價量齊揚
尤其是5月9日,上海浦東新區世博會A片區共6宗地塊成交,其中兩幅商辦地塊相繼刷新上海年內單價地王,溢價率達48.03%,以40,079元/平方米創下上海三年來樓面地價新高,引起市場側目。
其實辦公樓市場從2011年住宅產品再遭政策調控時,便在全國範圍嶄露頭角。以去(2012)年為例,商品房銷售面積11.1304萬平方米,較2011年增加1.8%,而住宅銷售面積僅+2%,辦公樓成交增長則是住宅的6倍有餘,達12.4%;看似與商辦樓是「孿生兄弟」的商業營業用房,反倒出現 1.4%的負增長。
在銷售金額方面亦雷同,全年成交6.4456萬億元,增加10%,其中住宅銷售額增長10.9%,辦公樓銷售額增長12.2%,商業營業用房增長4.8%。
這些充分說明在住宅市場限購、限貸甚至限價的三計重拳打擊下,投資買氣已快速流入購買幾乎無限制的辦公樓產品,使其當之無愧的成為2012年的「樓市雙冠王」。而以今年(2013)發展的勢頭來看,其「蟬聯」、繼續稱霸市場,幾乎已成定局。
●商業用地「風險自負」
在我看來,辦公樓市場之所以在近年得到快速發展的機會,主要得益於三個方面。居其首功的,是自2003年開始,逐步強化的調控措施。尤其2011年的「限購」,使房產投資人被迫(不符合購買資格)或基於風險或回報率考慮,轉而購買辦公樓。其二是為了紓解民怨,國家從大政方針上,已微調房地產的基本屬性。居住用房,強化其民生必需品屬性,政府應予公平合理之分配(限購)。商業用房,則紋風不動,仍將之設定為「風險自負」的商品。即使其交易量價均呈暴增趨勢,在政策上除了規定國(境)外企業與個人不得購買,並無其他嚴苛求,使得入市門檻相對於住宅容易跨越。
此外,經濟結構轉型,由工業集聚向商業與服務業靠攏,由外貿逐步向內需市場挺進,乃至店商蓬勃發展,可望形成規模應,同樣也使辦公市場的前景有其利基。
●多數城市商辦有崩盤危機
惟禍福總是相倚,辦公市場數量的急劇暴增,在四年內將達到高峰,也為其帶來難以預料之生存變數,這其中甚至包括「崩盤」在內!
統計資料顯示,截至2012年底,在中國14個大城市中,甲級和乙級寫字樓存量大約為5000萬平米,其中18%,即約900萬平米於過去兩年內完工。一線城市尚能維持供需平衡,二線城市近年已表現出供大於求的跡象。據悉全國二線城市寫字樓的平均空置率在過去2年中,由17.0%上升至20.7%。尤其讓人不敢掉以輕心的是,2013至2016年的未來4年間,中國14個大城市新增寫字樓達到4,080萬平方米或每年接近1000萬平方米,這將導致4年後市場的寫字樓總存量較2012年增長80%!
●莫學「中國大媽」衝動行事
說得好聽點,隨著各地興建數量的增加、競爭的加劇,將有助於提升辦公樓整體品質,並加速市場成熟。說的殘酷點,隨著紅海割喉戰的開打,多少辦公室將停建於半途?多少辦公室將成為廢墟?多少辦公樓行情將腰斬?這恐怕才真正令人膽戰心驚!
因此,我建議有意購買辦公樓作為投資標的消費者,應該保持理性、冷靜、客觀,不要學「中國大媽」衝動行事。即使隨著中國經濟的穩步發展,辦公室樓市場絕對是看漲、欣欣向榮的,也必須知道那肯定不會是全面現象,仍需多維考察其所處城市、版塊發展現狀與前景、生活與商業配套成熟度,乃至是否有地鐵經過及其距離。
如以上海為例,陸家嘴、大虹橋、世博、長風等板塊,是相對安全的選擇。
(文/ 蔡為民)